纪录片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秘书长让·米歇尔访谈录)

分类:影視音樂 | 标签: 纪录片   让.米歇尔  
2007-07-14 18:26 阅读(?)评论(0)

                                    中国纪录片《船工》剧照

纪录片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秘书长让·米歇尔访谈录

○ 冷凇
   
冷凇:(英国布鲁内尔大学传播学硕士)法国FIPA电视节的举办宗旨和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选拔优秀作品,还是推荐优秀的纪录片编导?

让·米歇尔:(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秘书长)FIPA首先是一个视听节目的平台,同时也是富有创意的杰作。它所涵盖的影视作品体裁多样,除纪录片之外还包括故事片,电视剧,通讯报道以及短片等。也就是说,纪录片只是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并不仅仅局限于此。纪录片是为了向观众和从业人士证明,视听节目同样可以是一种创作成果,无论这一创作成果来自于中国、日本、英国,还是美国、德国、荷兰、南非,都有吸引观众的可能。在中国抑或其它国家,目前的情况是,电视台播放的大多是国产纪录片或故事片,很少看到外国片子。人们并不知道是由谁决定购买哪些外国片子以吸引公众;但如果观众没有机会看到别样的东西,我们就无从得知他们会不会喜欢。

:在您的概念中,法国电视人对纪录片的定义与您所理解的中国纪录片的定义有何异同?如何理解纪录片真实的概念?

:何谓纪录片?对我而言,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这就是纪录片。它并不仅仅是对于现实的再现,那只不过是信息资料而已。纪录片应当对题材进行深入挖掘,应当持有一种观点,一种纪录片编导对于某一主题应当持有的观点。正是这种观点具有吸引力,这种对于所处理的题材所持的批判性观点。强调一下,只是对于题材的观点,一种批判性的观点。这就是我对纪录片的定义。在有文字手法的同时,因为总会有脚本的,以方便我们知道将要处理哪些题材;我们还要有电影风格,纪录片就是通过镜头和画面来表现自己的风格的。的确,我们看到,亚洲片子和欧洲片子是有差异的,大家的制作方式不尽相同。关于亚洲片子,以中国为例,很多都是学院派的传统类型,并未对题材深入探讨,追根溯源,将自己的工作进行到底。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某种保留。我有这样的一种感觉,编导们太过急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于是就采取那种易于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普遍看法。然而,一部片子的价值在于表达个人的观点。如同我们读文学作品一样,我们读的是某个人的观点,并非大多数人所持有的普遍看法。作者的文笔好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对于纪录片尤为重要。

:近年来法国出品了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纪录片作品,《迁徙的鸟》《帝企鹅》都是其中颇具盛名的,这两部纪录片都是自然动物类,这是否意味着法国在制作此类纪录片的技术和观念上都更胜一筹呢?您认为这两部纪录片的成功之在于何处?

:在于画面。它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成功是什么?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正如您刚才所举的例子《迁徙的鸟》。我认为它的成功还在于它是一部简单的片子,片中展示了一些鸟儿,没有对白,没有语言,没有太多的人为的观点,制作得非常精美。片中好看的镜头随处可见,但却转瞬即逝,我们面对这些画面的时候不由地惊叹,因为实在是太漂亮了。我想这是它获得成功的原因。

:但是纪录片的成功是没有窍门的。纪录片的成功是什么?是所选用的题材成功地吸引到了尽可能多的观众。那么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题材就能吸引到观众,有的就不能呢?因为我们知道,用何种手法去处理题材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风格,或者叫创作手法,这是我一直强调的。这个很重要。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节目,纪录片也好,故事片也罢,都是对其它人或事物的观点、看法,或许是一种批判性的观点,对于我们喜欢的或不喜欢的事物的观点。应当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我指的是独特,并非新颖,或许那些事物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但我们用一种独特的手法去处理,去用一种新的风格去表达。人们会说:啊,是的,确实是这样。

纪录片也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一种态度鲜明的个性观点,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但没有什么窍门。如果说在纪录片或者其它片子的成功中有窍门的话,如果谁知道成功的窍门这一秘密的话,所有的制作人就都成亿万富翁了,都发家致富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制作人还并不富有,甚至是很穷,在欧洲甚至会穷死,从来不可能靠这种职业发大财。虽然他们也想赚钱,但实际上是不会有所谓的秘诀的。这是不可能存在的。现在唯一的秘诀就是,为了不赔钱,尽可能地为片子打广告。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等等各种手段,使公众知道这部片子要放映了,然后他们就会去看。但这是另外一回事,另外一个领域了,这并非影片创作范畴内的事情,与影片制作的质量好坏无关。

:据我所知,法国的电视机构与中国有些地方相似,多为国有公有,在这种体制下制作出来的纪律片是否占很大比例?

:事情并非如此。在法国,并没有所谓的政府电视台。这并不存在。我们有公共电视台,有三家,这些电视台依靠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运转,也就是消费者购买电视机时缴纳的使用税。但这不是政府台。除此之外,还有三家私营电视台,我指的是全国性的,因为还有许多不同等级的地方台,其转播范围很窄。但绝对没有政府台,这与中国是迥然相异的。他们有一定的自由权,做他们想做的事,比如选片或者播映之类的事情。的确,在法国,有国家公共电视台,从事纪录片的制作或者组织制作大量纪录片。同时也有很多拍摄记录片独立制片人,但他们都需要借助电视台来完成其影片的制作。因为如果他们拿不到和电视台,也就是发行方的合作协议,他们要想完成拍摄会遇到很多麻烦的。这对他们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帮助,即使是很小的一种帮助。法国的国家台和中国是大不相同的,和中国相比,法国是个小国,中国有数百家台,但对于中国这几百家电视台而言,比如中央电视台,我想实际上只有一个组织有权决定购买哪些片子播映,甚至地方电视台也并没有权利去自由选择播放什么片子。这其实是一种遗憾。尤其是对于制作者而言,他们就没有更多机会卖出他们的片子。其实对独立制片人而言,有更大的空间将自己的片子卖给更多的电视台,对他们会更有利,可以促进纪录片制作更加迅速地发展。

:法国在纪录片选题制度的审批上有那些要求?目前创作的主流趋势是那类纪录片?

:法国制作的纪录片,很显然首先会对在法国生活的人们感兴趣,对他们的麻烦,对他们所处的独特境遇,对政治效应或社会效应等等。这是大多数法国记录片所拍摄的对象。同样,也会关注学校,医学,政治,政治人物,当权者,金融界以及商界要人。总会有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他们的行事方式,他们领导管理公司的方法等。同样也有陈述政治体系,或者是关于行贿受贿腐败问题的,以及类似的相关问题。还有关于大公司的合作协议之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法国记录片的题材大体就是这些。实际上,确实(纪录片的题材)相当多是关于政治的,因为政治的确和法国人,甚至欧洲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所以人们需要关于政治方面的批判性的材料,纪录片迎合了这方面的需求。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编导拍摄动物题材的纪录片,但仅仅是少数而已。

:法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法国纪录片创作者是如何保护法国的独特的文化地位?

:法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方面的传统。法兰西共和国成立之前,也就是王国统治时期,自从路易十四时起,中央政府就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这是法国文化创作的源泉。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政府当局对于文化创作采取支持和保护的政策。这是法国的传统。也正因为如此,在法国,文化部是极端重要的的部门,掌握相当多的资金。实际上,对于文化创作,一直都有一种持久的普遍保护。涵盖各个领域,诸如绘画、建筑、电影、歌剧、舞剧等等。政府的资助和支持,指的是政府不审查题材,比如你这部电影要拍什么,他不关心,他支持的是创意和想法,从不越俎代庖在艺术上做取舍。从不。这是不允许的。文化部无权这样做。文化的生命力也因而历久弥新,其地位也愈发重要,也越发珍惜其生存环境。在法国有这样一种观点,文化是人类的组成部分,如同食物一样,文化对于人类起源和发展也同样不可或缺,人们可以据此得知自己从哪里来,自己到底是谁,这对于每个人来说,这都是存在的基础。文化是人类得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东西。没有文化,人类将不复存在。没有文化的国家终会灭亡。

:您多次担任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的评委了,请问您觉得中国纪录片在创作上有那些不足和缺陷,最需要改进的是那些方面?

:首先对我而言,中国纪录片吸引我之处,在于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和了解中国人,因为它们正是以中国发生的问题为题材的。它们中间,很多展示的是一些底层人艰难的生活处境,但却不去揭示原因。不过,原因肯定是存在的。凡事有果必有因。我不太赞同中国片子的一点是,似乎从不在片中说明原因,似乎那些结果是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的;但我们知道种种情况并非正常。正如雷电带来暴雨,暴雨会引发洪灾一样,任何事都会有起因。我觉得中国的片子教育性太强了,我这样说是就整体而言,而不是针对哪一部片子。可能这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可能是因为中国有独特的国情,国土面积巨大,人口众多,因而中国的纪录片承担了相当重要的对广大国民的教育功能。因为画面和镜头最易于理解,即使人们不识字也无妨。人们可以用画面来做这些事情。但是在用摄像机拍摄一个镜头的同时,旁边没有被摄入镜头的地方又在发生什么呢?镜头应当忠实全面地记录全程,这具有另外一种意义。

:法国是纪录片创作的“大国”,法国的民间纪录片创作情况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特别是民间纪录片创作人是否能拍出精品?

:法国有很多做纪录片的独立制片人,甚至可以说太多了。正如我刚才所说的,这些所谓的独立制片人也都是和电视频道签有合作协议的。否则,他们就无从取得资助,也没法做片子了。也有一些大型独立制片室在组织做纪录片。其中不乏在全球取得成功的例子,尤其是一部讲美国发生的一起诉讼的片子,抱歉的是我不记得名字了,展示的是在美国一场官司如何进行,法官如何审判,以及美国的司法审判制度是如何运转的,给人以很深印象。这支拍摄组在美国追踪拍摄了三个多月,拍摄到了整个诉讼进程。正如众所周知的,纪录片就是应当针对具体的一个素材,细致地跟踪拍摄,当然后期还有剪辑、合成。因为纪录片不仅仅意味着拍摄嘛,还应当能够吸引观众等等。重回到独立制片人的问题上来,的确,法国纪录片能发行海外,能卖到国外的很少,在欧洲也仅有很少一部分,欧洲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欧洲电视台很少买邻国的片子。总之,法国纪录片很少卖到国外去,这对独立制片人而言是一个大难题。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电视台,她们需要地位更加独立以拓宽影片的购买市场。

:您认为法国的艺术氛围特别是巴黎艺术之都的地位与法国纪录片是一种什么关系?法国电视台有没有专门的纪实栏目和纪录片播出平台?

:不,我认为并非如此,一点也不。关于纪录片的播放情况,这取决于不同的电视台。比如法国电视5台,就成天放纪录片,尤其是下午。法国电视2台,从晚上10:30开始放纪录片。法国电视3台,有时候会在晚间的前半时段放纪录片,比如20:30或者20:45。主要就是这几家播放纪录片。也有一些私营电视台,不过它们放的应该不属于纪录片范畴,而是一种专题栏目。

:有很好的收视率吗?

:当然,毫无疑问。纪录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法国的电视台,从8年前发现观众很喜欢纪录片,就开始安排纪录片节目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且一直希望继续下去,以保持收拾率。不过,纪录片的制作播放对于电视台而言需要时间,于是对纪录片进行了一些变革。有一些就被变型为专题栏目,专题栏目可能没有纪录片那么深入,但却能节省时间,成功的起点在于对进度的放弃。在法国和欧洲,一部纪录片不可能俩三周就能做完,它需要很长时间,否则的话,就不叫纪录片了。

:您最喜欢的是那一部中国纪录片?

: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想起我看过的一部拍的很棒的片子,很独特,那部反映中国渔民生活的《海路十八里》,我比较喜欢。片子里面没什么话语,是一部具有很高的创作价值和视觉效果的片子。片子反映的主人公以及表现手法都很棒。

:您从商业的角度上看,什么样式的中国纪录片最有可能有国际市场,获得赢利?

:没有固定模式。我看了一部片子之后,只能说我喜欢它或者不喜欢它,但我不喜欢的片子也有可能获得成功。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或者所谓的窍门。否则,谁都能拍片子了。

:最后,能否给我们广大的中国纪录片导演们一点建议。

                                                           《海路十八里》剧照

:如果说我能给点儿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学习拍片子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多看片子,在任何领域都一样。对于中国的纪录片工作者而言,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首先尽可能的多的看纪录片。

 

★转自后皇嘉树博客 http://jiashu95.bokee.com/

                                   诗人、纪录片编导——唐丹鸿
 

  最后修改于 2008-06-21 01:13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