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蓑衣——一个被神化的草莽英雄 @ 鸿琳

2011-12-29 10:06 阅读(?)评论(0)

周蓑衣——一个被神化的草莽英雄

@ 鸿琳


两年前,陪日本名古屋大学森正夫教授调查明末清初宁化的黄通抗租运动史时,在翠北一带民间曾偶然听说周蓑衣这一人物,但因他名不见经传,被我一时忽视了。

今年5月,我和诗人鬼叔中、胖荣到翠北河龙乡东北五、六里一个叫寨上的小山村拍摄纪录片《罗盘经》素材时,居然发现在这个破落寂寥的小山村里,依旧流传着关于周蓑衣的种种奇闻异事,在这些传说中,周蓑衣是被当地村民刻意神化过的。村里一个精通堪舆术的周姓老人,很自豪地告诉我们,当年名震翠北的周蓑衣就出生在这里,从他信誓旦旦和引以为豪的叙述中,我终于对这个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当时,周蓑衣和黄通的名气应该是并驾齐驱不相伯仲的。

为了证实故事的真实性,老人引我们到一口半亩见方的池塘边,指着一段残垣断壁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周蓑衣的祖屋。祖屋早已不在,长满萋萋荒草,有几根石刻桅杆孤凄地立在人样高的草丛中。从桅杆上的刻字得知这个小山村在清嘉庆庚申年间,曾出过一个叫周上禄的贡元,据说曾在浙江为官,不仅让我们甚感惊讶。按老人的说法,这个小山村是明后期,由于社会动乱,闽赣边战乱频仍,为避战乱,有周氏陆续从水茜的沿溪等地迁徙至此,繁衍生息,因此地背靠翠北屏障海拔1300多米的福建嶂,山高林密,地形隐秘,外界侵扰较少,至明朝初期已有好几十户人家。老人告诉说,原先这池塘边居住了十多户人家,十多年前一场大火烧没了,村民也陆续外迁,现在已经没几户人家了,村子就开始破败了。

据说,周蓑衣还有个弟弟叫周笠麻,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我猜想,他们兄弟两的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应该是没有文化的,因此就用了农人耕作最常用的蓑衣和笠麻给他们取了这样的名字。老人很神秘地告诉我们,当时造反的黄通是虾公精,而周蓑衣是黄鳝精。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说周蓑衣七八岁时的一个端午,领着弟弟周笠麻在门前那口叫高禾塘的池塘里抓鱼,鱼没抓到,却抓上来两条蟒蛇粗的黄鳝,兄弟趁父母下地干活,将两条黄鳝开膛刨肚煮食。食后两人犯困,躺在厅堂的五尺凳上呼呼大睡,这一睡不打紧,身子却随风而长。其母从田里回来,见两个儿子身体不断生长,大惊失色,疑是妖怪作祟,急忙取出出嫁时着的红衣红裤,盖在两兄弟身上,喝道:“畜生,再长,我拿什么来养你?”也怪,话音刚落,两兄弟就停止生长,但此时两兄弟腿臂都有水桶粗了,个子高得出大门都得弯腰。

两兄弟长得人高马大,力大如牛,据说他们上山砍柴从不带刀,碗口粗的大树连根拔起扛回家。有一回,村里两条大水牛打架,怎么也拖不开,两兄弟见了,也不答话,跃身上前,一人抓住一条牛的犄角,一声断喝,两条大水牛轰然倒地,被兄弟两按在地上动弹不得。

清初,宁化爆发黄通领导的轰轰烈烈抗租运动,黄通以留猪坑(今河龙乡明珠村)为据点,公然打出了和官府作对的旗号,翠北一带也出现了一些占山为王盘踞一方的枭雄草寇,如水茜的甯文龙(甯尾龙)、谢修等。周蓑衣所在的寨上距黄通盘踞的留猪坑只有20华里,受黄通影响,周蓑衣、周笠麻两兄弟自然也不甘示弱,凭借武艺高强,旋即也招兵买马,屯兵卫众。但周蓑衣和弟弟周笠麻性格不一,周蓑衣劫富济贫,从不骚扰百姓,口碑甚好。而周笠麻却常常欺压乡邻,鱼肉百姓,两兄弟最终反目为仇,周笠麻拉了一帮人马离开寨上远走他乡,从此不知所踪。

最让百姓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周蓑衣设计铲除了水茜乡沿溪村的大恶霸谢修。据说谢修身高八尺,武艺超群,会飞檐走壁,在沿溪一带欺男霸女,强取豪夺,无恶不作。据说当地娶亲,新娘子必须先让谢修睡上三天,稍有不从,家破人亡。当地村民不甘忍受欺压,一村百姓悄悄出资,以一斗银元的酬劳恳请周蓑衣出马为民除害。

谢修平时身着铁衣铁甲,刀枪不入。周蓑衣便出了一个主意,在八月十五那天,恰逢沿溪一户人家娶亲,趁谢修赴宴时,以一桌妇女陪其喝酒。谢修本来就好色,又有一帮妇女不停敬酒,忘乎所以,喝得兴起,全身发热,大汗淋漓,便在众妇人娇声相劝下,脱下身上的铁衣铁甲,顺手就挂在屋梁垂下的一个铁钩上。不料这铁钩正是周蓑衣预先设置好的,周蓑衣的手下早已等在楼上,见谢修中计,即马将铁钩收起。正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谢修猛然发现不见了铁衣铁甲,暗叫不好,掀翻八仙桌,操起兵器,从天井跃出大厅,(谢修飞了一里多路,要落下来喘口气,)早已等候在半路的周蓑衣抢上前来,一刀削掉谢修一条大腿,谢修惨叫一声,又使出腾云驾雾本领落荒而逃,周蓑衣一路追赶,精疲力尽的谢修刚好跌在一个叫引山碰的烂泥潭里,飞不起来了,还经过一番打斗,周蓑衣将谢修砍翻,割了首级。谢修被周蓑衣诱杀后,沿溪百姓奔走相告,额首称庆。

周蓑衣提着谢修的首级冒着倾盆大雨回到寨上,见门口高禾塘的坝埂被大水冲开一个缺口,手一扬,将谢修的脑袋丢在缺口上,正好堵住了出水口。后来谢修的族人挑了一担银元欲换回谢修首级,无奈周蓑衣不许,又恐周蓑衣再发难,只好作罢。谢修的头颅据说一直被当做高禾塘坝埂上堵缺口的物件,究竟何时没了就不得而知了。

周蓑衣设计杀了恶霸谢修,深得四邻八乡村民的拥护,投奔者甚众,手下有六、七百人马,传说周蓑衣后来成了黄通的得力助手,为黄通立下汗马功劳。清康熙年间出版的《宁化县志》记载:黄通当年“思大集羽翼,乃创为较桶之说,遂倡谕诸乡,凡纳租皆以十六升为率,移耕、冬牲、豆粿、送仓诸例皆罢。乡民以其利己也,相率归通惟恐后。通因连络为长关,部署乡之豪有力者为千总,乡之丁壮悉听千总所拨调,通有急,则报千总,千总率各部,不日千人集矣。通所部讼词不复关有司,咸取决于通。”

根据这一说法,翠北基本在黄通的统辖之下,周蓑衣属“乡之豪有力者”,应该是黄通手下的一个千总,凭他的武艺和才能必定得到黄通的重用和赏识。

周蓑衣人马日益强大,便以寨上村后的福建嶂为据点,在半山腰建兵寨,屯兵操练,那练兵场至今还在,平坦开阔有十数亩大小。当时福建嶂山顶建有禅寺,因危崖千尺,麓有断堑,山高路远,故朝朝拜者甚少,香火凄然,寺中僧人只好自食其力,在山下耕种田地。当时山上有一小溪潺潺而下,周蓑衣的人马平时就靠着小溪供水。可隔三差五时常断水,周蓑衣派人一查,原来是溪水经过僧人田地时,被僧人拦截引去灌溉禾苗了。周蓑衣大怒,大胆秃驴,竟敢断我水源!一怒之下,引兵杀上山顶,将寺中僧人悉数砍杀,一把大火将寺庙烧为平地。现在在福建嶂山顶只能看见当年寺庙留下的一些残垣痕迹。原本在翠北流传的故事里,周蓑衣和水茜的甯文龙(甯尾龙)一样,有着很好的口碑,但其毁庙戮僧的做法,毕竟损害了他的形象。

对于周蓑衣后来的始终,除了从老人一些残存的传说中略知一二,已经无从考究。周蓑衣未留下什么后人,族谱上也无刻意的记载。据说黄通在顺治四年(1647年),在宁化湖村下埠被甯文龙(甯尾龙)侄儿甯泰宇杀掉,周蓑衣这个占山为王的草莽,在清兵围剿下也开始走向没落,后遇害葬于沿溪一个叫龟嵊的地方……

周蓑衣死后曾留下一个头盔和一把大刀。周姓老人告诉我们,他幼年时曾在村子周氏祠堂见过,那头盔大如石臼,那刀有两米多长,刀柄有小儿手臂粗,少说有100来斤。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抬去炼钢铁去了。这一点和黄通的传说极为相似。

毕竟,周蓑衣充其量也只能是个草莽英雄,但是,几百年延续下来的传说,周蓑衣和黄通一样,在民间是被刻意神化过的。我曾和鬼叔中探讨过一个问题,周蓑衣和黄通同时生在那个时代,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的传说在许多地方极为相似。我想是不是当年翠北一带曾有人在刻意神化他们,在当时封建迷信和人们的意识里,把他作为了一种精怪现世,一种神,尽管如此,这种传说一直能流传到了现在,是不是一种巧合?

寨上现在已经很少人居住了,显得异常的破败和荒凉,多数人都搬走了,它宛若一个渐行渐远的老人,或许不要过多久,它就会消失在时间的风尘里。我想其实每个村庄都有它的历史,都有些鲜为人知的传说。这个叫寨上的村庄一样,哪天它消失了,是不是它的历史也随之消失了呢?历史在风尘中一页一页翻过,有时翻过了就再也翻不回来了,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我不得而知。我能做的,就是能拽住它的衣摆,看是否还能留住一些它即将逝去的容颜。 

 

文字图片转自@鸿琳博客(地名及典故有出入处已稍作更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a5242010185j9.html

客家風土網 "寨上——一个越行越远的村庄"
http://www.hakkaft.com/blog-125-184.html 

 

 

  

 

 

    

 

 

 

 

  最后修改于 2011-12-29 14:58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