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禅师在南方广受朝拜,他生于宁化伍坊村的叶岭

分类:佛學有關 | 标签: 伏虎禅师   宁化  
2016-08-12 10:28 阅读(?)评论(0)
伏虎禅师木雕

伏虎禅师在南方广受朝拜!他生于宁化伍坊村的叶岭


伏虎禅师长得壮实魁梧,端坐在南国许多寺院的正殿里,接受信众们的朝拜——微笑着,一脸慈祥。他若开口,想必带着宁化安远的口音。

不错,伏虎禅师(?-962年)原本姓叶,出生在宁化县安远乡伍坊村的叶岭。

伏虎禅师在南方广受朝拜!他生于三明宁化伍坊村的叶岭

一,身世

关于伏虎禅师的身世,《临汀志·仙佛》这样记述:
“敕赐威济灵应普惠妙显大师叶姓,法名惠宽,宁化县人。”

《宁化县志》认定伏虎禅师为五代时人,说得更明确:
“伏虎禅师,招得叶岭人,父叶千益,母曹氏……二亲没……乃入郡开元寺为僧,名惠宽。”

招得里,即今宁化县安远乡。出宁化城,沿205省道北上,至安远的伍坊村右转,直抵稠路自然村。村里人说,前面没有村庄了,往里就是螺丝庵了——它跟伏虎禅师有关。
伏虎禅师在南方广受朝拜!他生于三明宁化伍坊村的叶岭.

天华寺,即螺丝庵。


叶岭在哪里?明成化二十二年僧日新撰天华寺碑时写道:“其银屏叶岭,又名螺丝薮,仍伏虎诞育之地。”

关于螺丝薮,据稠路村民吴三、吴龙臻口述,“叶岭即螺丝脚下凉亭一带,旧称‘叶坪’,有很大一个坪,曾居住过人;往里唤作‘鸭脚树下’,也曾有人居住。今仍有其遗址及砖瓦、碑基等物。又稠路通往叶岭最近处唤作‘曹家坪’”(戴先良《宁化伏虎禅师信仰考》)。

曹家坪是否定居过曹姓人家?

稠路现已扩展到曹家坪。稠路全村姓吴,有一种说法:其先祖原本是入赘曹家的,后来子孙兴旺,全族改回姓吴。《吴氏族谱》也记载:“稠路始祖景贤公,庙建东山,基开西席。”即:景贤公是江西抚州市乐安县南村乡东源村吴氏二十三世祖,约在明嘉靖年间,来闽汀宁阳招得一都稠路教私塾,成为开基始祖。
伏虎禅师在南方广受朝拜!他生于三明宁化伍坊村的叶岭.

稠路吴氏宗祠。


景贤公在东源村“元娶王氏生子三,长者曰汝珏,次曰汝碧、三曰汝珮,复(在稠路村)娶曹氏生子二,依前派,四曰汝琢,五曰汝琼,碧、珮等公子孙原籍东源,珏、琢、琼三公之子孙即居此翠水。”但他“开新居而怀故土,复转东源,弃世后,与王氏共坟;曹氏仍在稠路,葬招贤里(今水茜乡)九岭山,与四子汝琢同茔。”

族谱说,吴景贤,号石峰,“尤恭凛祖训,以忠诚憨厚卓然创腴业。侨寓闽宁之稠路时,中外相望”。其三子吴汝珮,号继峰,“尤雅爱闽中一弟,事庶母如母,即隔千里,犹出一抱怀”。

由此可见,明代中期——距伏虎禅师出生后约600年,稠路村、曹家坪确实有曹姓人家生活过。曹氏能吸引已有三个儿子的外乡才子、塾师在此开基生子,从末离开稠路,其夫反而从老家将长子接来定居,嫡子视庶母如母,想必是当地的望族而非小户人家。

这些能佐证:伏虎禅师出自伍坊村。

南宋史志家赵与沐为伏虎禅师作传,说他出生时,“天为雨花”。明僧日新记载,伏虎禅师出家前“施创佛刹,葬双亲于刹旁,即伏虎庵”——禅师家乡叫叶岭,又名螺丝薮。此地古寺唯有天华山的天华寺,明末李世熊说:“螺丝庵即天华山,在伍家坊。”显然,伏虎庵原名螺丝庵。

明成化十七年,僧东明“鼎建佛刹”——重建螺丝庵,“具状申明伏虎宋元显迹”,朝廷同意“伏虎庵”更名“天华寺”,取“天为雨花”之意,以彰显500多年前“伏虎诞现之祥”。

天华山因天华寺而得名,也可说得名于当地叶千益之子——惠宽禅师。

二,出家

天华山,距稠路村约两三里。

沿着垅间田边盘山而上,小小的寺院蜗在山坳里,朴素,安静。这座千年古刹仿如民居,没有飞檐翘角,也无院落,只有僧舍与大雄宝殿并排,僧人就一个住寺的。当然,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尼德意复建的。从山门内的地基规模看,先前的寺院是阔大的,有文字记载:“殿堂、门庑、楼阁、库庭、圣像、斋田,一切咸备”。

斋田还在寺前,连片的梯田布满了宽阔的山垅,只是收获者不再是寺院。

伏虎禅师在南方广受朝拜!他生于三明宁化伍坊村的叶岭

寺前山垅田,曾为寺产。


不过,禅师与南庵公争庵的故事至今流传——

“据传,此处地势极像一螺,盘旋而上,螺尖处风水极佳。当时,禅师与另一仙人‘南庵公’均看中此处风水,都有心于此建盖庵庙。禅师先往,将一枚铜钱放在风水地中心位置,以示有人先相中。南庵公夜间往,不知禅师先到,将一根茅草恰恰插入铜钱眼中。天明后,二人争执,找来中间人调和,中间人看过后说,若禅师先到,茅草能插进铜钱眼,若南庵公先到,茅草尾部开叉,铜钱难以放入,判归禅师。于是南庵公遂前往建宁另择庙址”(戴先良《宁化伏虎禅师信仰考》)。

这座螺丝庵,先被称为伏虎庵,后又更名天华寺,作为“护国祝圣道场”,但不是禅师的出家地。

禅师从小随父迁居招贤都溪(今邻乡水茜境内),“幼通悟,善根夙植”,“克尽孝道”,双亲亡故,归葬螺丝庵旁,他已了无牵挂,飘然前往开元寺出家为僧——时在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4年-936年)。

开元寺在汀州城里,因与汀州府同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建立,故名。禅师在此得业后,“遍游诸方,悟旨而返。”又在汀州紫地湖寓居了三年。

紫地湖与地陷有关。传说,汀州城东十余里的木鱼山下,财主岳百万为富不仁,三个恶媳屡屡虐待长工使女,定光佛求为长工,企图以神通感化他们,反遭报复,决定除害。临别时,他对好心肠的使女说,来年的今朝,你若看见狗咬饭杓,一定要追。第二年,使女果然看见狗咬饭杓,才追出门去,背后轰隆一声,岳家大院已沉入水中,眼前平地现出一个湖,人称“紫地湖”,在湖边建了东禅寺,祀奉定光佛。

其实,禅师去世时,定光佛才29岁,所以,此时的紫地湖还只是个寻常之地。但李世熊说,禅师“夙慧超凡,不可思议”,也有这种惊人的预见力:“一日,辞主人去,曰:‘来年是日,当于高阳桥会我,毋爽也。’主人如期往,不半里,望所居,水汹汹上,倾刻成潭。”

与定光佛除害不同,惠宽禅师是救难,即使面对吃人的老虎,他也不是一杀了之,而是收伏。

伏虎,这是怎样的传奇呢?

三,伏虎

慧宽禅师伏虎之事载于南宋《临汀志·仙佛》:

“州境山谷深窈,虎豹出没为害。师以解脱慈悲力,为之训饰柔服,众异之,号伏虎禅师。”

《宁化县志》确认,此事发生在南唐保大(或作保太、保泰,不存在。)三年(945年):

“州有白额虎为害,午后路绝行人。师入山为虎说法,虎俯伏若受律戒者。州人遂呼为伏虎禅师。”
在禅师的故乡,古稀老人吴吉昌讲述了一个代代相传的禅师养虎的故事——

禅师年少就有慧根,喜欢为寺院做义工:打柴,担水,舂米……某天打柴时,他救了一只虎仔,觉得可爱,就安置在山洞里。每天,他带些食物去喂虎,虎也与他嬉戏,时间一久,老虎听从他的呼唤,如同宠物。后来,惠宽施创佛刹,忙于寺务,不再上山打柴、喂虎了,虎也不知去向。

若干年后,禅师在开元寺出家。当时,长汀街上盛传老虎白昼伤人,州府张榜悬赏,也未能将它降伏。某天,老虎又在街头咬人,禅师疑它是当年所养之虎,便赶去见虎,大喝道:“孽畜,你若认得我,便乖乖伏首!”老虎果然伏首贴耳,听由禅师跨骑而去。观者欢呼:“伏虎禅师!”

禅师所伏之虎,原来就是自己当年的宠物!这样的巧合让传奇变得可信了——吴吉昌老人比划着讲古,绘声绘色,就像他亲眼所见似的。

事实上,恶虎伏首贴耳的情景,在宁化城内的老佛庵可以见到,那里有一尊由螺丝庵原主持尼德意珍藏的伏虎禅师木质雕像:禅师一脸笑意,端坐着,右手抚摸虎头;虎颇羞怯,偎依在膝边,温顺如猫。
伏虎之后,禅师灵异的事迹迭出。

四,灵异

禅师的灵异事迹见于《临汀志》的,有三则:

1
降伏恶虎当年,禅师在汀州城外六十里的平原山麓小憩时,见左右龟峰、狮石奇特,就卓锡于此,发起创建普护庵。庵侧“吊(调)军岭”,山高无水,行人苦渴。禅师以锡杖顿击石缝,清泉涌出,至今不竭。

2
南唐保大七年,长汀大旱,州府请禅师结坛于龙潭边祷雨。禅师发誓:“七日不雨,愿焚吾躯。”到了第七天,干旱如故,禅师叫人堆柴,他结跏跌坐柴堆之上,吩咐点火,众人骇愕之际,乌云四起,大雨倾注。

3
明嘉靖年间,沙县邓茂七起义军陈景正部,率众围攻汀州城时,见两僧金身丈六,突然从城墙上把脚伸入溪潭,士兵吓得逃跑。相传,他们是禅师与定光二神。

流传在客家地区的民间传说就更多了,邓光昌、黄瑞仪、张国玉在对宁化县民间信仰老佛、二佛、吉祥大佛调查时,收集了与老佛、二佛有关的三个灵异故事——他们喜欢化身为长工显示神通:

1
扛木头。安乐乡要建寺院祀奉大佛、二佛,急着要用木料,却正逢插秧时节,派到任务的人家,赶紧把秧插了去运木头。某财主家有两个长工,贪玩误了插秧和运木头。财主大骂,长工说,这有何难,果然转瞬间就把秧了。然后,随手把两颗鹅卵石往田边一放,一条小溪就从两石之间流出,还流出一根根圆木,流送到建寺工地。直到木匠说,木料够了,溪也就干了,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2
做水坝。城南某村做陂,全村劳力个个争先,都想抢在汛期之前完工,却有两个长工成天贪玩,还在工棚里睡懒觉。村民想为难他们,中午收工时留个大缺口不合龙,说,该睡觉的人完成了。两个长工说,这有何难,随手捡几块石往缺口里一扔,水就堵住了。

3
放生鱼。大佛、二佛出家前都是长工,常受东家欺凌。有个东家婆知道他们吃素,某天就把小鱼煎了窖在碗里送到田头。长工闻到鱼腥味,把饭拨开挑出鱼,一放入水田,鱼就活了——从此,当地田里多了红蓝白黑花纹相间的小鱼,人称“饰公痞”。

补叙一笔:伏虎禅师圆寂后,其诞育之地——银屏叶岭,螺丝庵“每闻金革铿锵,遥睹烟云弥布,遗迹炳然。”

五,信仰

宋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十三日,禅师圆寂。

信众们将禅师的肉身塑造成像,供奉在普护庵,“凡有所祷,应如响答。”熙宁三年(1070年),汀州太守欧阳程将禅师佑民的种种灵异事迹上报,宋神宗赐庵名为“寿圣精舍”。很快,在延平(今南平)地面,也创建了“油滩”、“小芹”、“白砂”各庵。

绍兴七年(1137年),宋高宗敕封慧宽禅师为“净戒慈应大师”。历经绍兴、乾道、淳熙年间,因为救旱有功,宋皇先后累封慧宽禅师为“威济、灵应、普惠大师”。绍定年间,宁化南城盐商彪(头陀)造反,聚众攻打汀州城,守城官兵夜见两僧巡城,疑是伏虎禅师和定光古佛。嘉熙年间,州官将此上报,皇封“妙显”,累封称号达八个字。

普护庵是伏虎禅师的道场。乾道三年(1167年),宋孝宗改赐为“广福”院,以表彰禅师“经从辄成”的灵验。每年阴历九月十四,长汀城的营背街和水东街都要举行隆重的伏虎庙会,程序之一就是来广福院迎奉伏虎祖师。
营背街人九月十二就从长汀城出发,去平原山广福禅院迎接伏虎祖师。通常早上从县城出发,下午五点左右到达广福禅院。第二天在广福禅院参加庙会,打完醮后才起程,连夜赶回长汀城,经过一夜行走,到达长汀城郊苍玉洞苍玉庙时,天色微明。这里早等着众多百姓,人人提着一只鸭,手持菜刀,地上插满了香烛,待伏虎祖师进了庙,人们立即在庙前石老虎上宰鸭,把鸭血洒得满地都是,叫“打花”(廖金璋《长汀的九月十四》)。

当然,长汀童坊“闹春田”,永定陈东岩太村六月初一迎神赛会,都与祭祀伏虎禅师有关。

大约从南宋淳照元年(1174年)起,伏虎禅师与定光佛在汀州迭为宾主,并肩受祀。在宁化,定光为“老佛”,伏虎禅师称“二佛”,信徒众多。

宁化南部有打醮“保禾苗”之俗,迎伏虎禅师等尊神,吹吹打打,周游七十二村,为的就是保禾苗。有学者认为,禅师出家之前就是长工,受东家欺侮,但本事不小,成了农家偶像。乡民乐于崇拜这种神,希望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无灾无祸。

作家张仁明是宁化石碧田背村人,他著文说,村里信仰大佛和二佛,但“村民没有建设专门的庙供他们居住,而是轮流住在各姓香火堂里,或者住将军庙,有的村民家里宰猪时也会把他们接去吃杀猪饭。”

每年正月初六,田背村民都要抬大佛和二佛出来巡游,为村民祈福。每年由村里各姓各房轮流做庄,搜集各家的大米在这一天做成丸子,称“百家籽”,经大佛和二佛的点化,成为神物,在路口散发给客人和村民,相信吃了可保平安。

闽西有抢佛子之俗。“每年正月初七日,定光寺僧以长竹二竿悬数十小牌于杪,书伏虎佛号,无子者群奉之而行,自辰至酉,咸以长钩钩之,一坠地纷然夺取,得者用鼓乐迎归供之,以为举子之兆”(清·施鸿保《闽杂记》)。

稠路吴吉昌老人回忆说,在他幼时,明溪、水茜、沿溪、大洋、下傅等地,都有人来天华寺烧香拜佛,求签许愿。

但他不知道,闽西,闽北、闽中、闽东、浙南、赣南、粤东等区域都有伏虎禅师信仰,甚至台湾民众也有此信仰。

从三明走银福高速去省城,入尤溪县境,遥见左侧联合乡的石门塔,那座岩寺供奉的正是伏虎禅师…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